作为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上海音乐学院双簧管学科建设高峰论坛于2016年11月30日-12月2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130位双簧管师生参加了此次盛会。开幕式前,与会的全体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主教学楼前合影留念。由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程喆带领的上海音乐学院双簧管师生组合在院学术厅演奏了开场曲,正式拉开了本次双簧管高峰论坛及系列活动的帷幕。
开幕式由上海音乐学院双簧管新型专业教学团队首席教授孙铭红老师主持,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瑞、管弦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姚复鸣教授、副系主任刘照陆教授以及各兄弟院校的专家教授、港台两地、国外特邀嘉宾等出席了开幕式。孙老师对院系领导及兄弟院校的同仁们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王瑞致开幕词,在致辞中,他首先对兄弟院校各位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学术背景、双簧管新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形成概况和学院开展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他表示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中,上海音乐学院各团队首席教授拥有广泛自主权,可以充分发挥其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全面立体地推进上海音乐学院乃至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王副院长表达了院各级领导对本次活动的期望及高度肯定和支持。并宣布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开幕!
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姚复鸣教授代表学院、管弦系以及教学团队为本次活动邀请来的专家颁发感谢状,表达了上海音乐学院领导对各位专家百忙中参与此次活动、对上海音乐学院双簧管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对我国管乐事业的发展的倾力付出的感激之情。
上午十点,本次高峰论坛会议开始,主持人孙铭红教授阐述当今国内双簧管演奏与教育的现状:在学习人数规模上不及小提琴、钢琴等主流乐器,但近年来我国双簧管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非凡,涌现出一大批青年专业演奏家,在国内外各大比赛上摘得桂冠!孙老师指出,在这种情形下,应当把握质与量的关系,只有在不断提高学习双簧管专业人数的同时,质量才能稳步提升。现在双簧管在我国的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想要在这个大环境中,保持进步争取赶超世界水平,就需要国内的同仁们踊跃参与、扩大国内的双簧管教学理论的交流及互动,为中国的双簧管教育、演奏事业开辟更多的富有前瞻性、建设性的多种艺术实践和理论平台。
来自香港演艺学院的姚桑琳教授,介绍了双簧管在香港地区演奏教学近况。他指出双簧管是重奏、乐队中的灵魂乐器。双簧管乐器在近年的管乐室内乐发展中,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提倡演奏或移植更多的乐曲来丰富双簧管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如此宽广的曲目内容和多种表演构架不仅有很高的可行性且有很好的演奏效果,对双簧管的普及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现任纽约爱乐双簧管首席王亮老师在发言中肯定了中国近年来双簧管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巨大进步,让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同时他现身说理,以他自己去美国奋斗的经历为例,强调坚持梦想、脚踏实地、不停奋斗,鼓励我国新一代专业双簧管学习者为国争光。此外王老师特别强调,乐队演奏与独奏一样重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是一个高素质音乐家的体现。
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杨华玉介绍了双簧管在川音及西南地区的发展状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专业学生不算太多。2012年为了普及双簧管教育、扩大生源,川音成立的西南地区首个双簧管、大管双簧协会,邀请国内外著名双簧管大师、演奏家、教育家等,举办了一系列双簧管艺术节、艺术周、比赛等,为双簧管教育、演奏事业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为该地区与国内外双簧管教育、演奏事业的同步发展和接轨迈出了重要一步。
来自"管乐之乡"嘉义市的台湾嘉义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双簧管教授刘荣义老师讲述双簧管在台湾地区发展的概况。从他上学时期,台湾还不到10人学习双簧管的情况下,发展到至今为止,仅刘老师一人到目前所教授的学生就超过500人,可谓发展迅速。此外刘老师从音乐、技巧与调性等方面探讨了《费林48首练习曲》的重要性,强调基本功的练习。对此,孙铭红教授予以高度认同,并介绍了已经完成的上音双簧管学科建设项目之一的《费林48首练习曲》钢琴伴奏示范版的相关情况。并表示将与兄弟院校师生分享这一创新的学科建设成果。此举受到各兄弟院校热烈欢迎,同时也显示了上海音乐学院一贯秉承的开放与共享的学术态度。
武汉音乐学院的林娟教授用ppt的形式,介绍了武汉音乐学院对于双簧管教学模式改革的情况。基于学生就业问题、教学梯队的构建以及生源变化等问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改革理念。认为在培养"精英式"学生的同时,对于专业并不拔尖的同学来说,可以突破传统的1对1的教学模式,使用开放性的团队教学,培养学生全方面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真正做到"悦于形、匠于心"的形式与内涵皆有的教学模式!
西安音乐学院的双簧管教授赵保平老师,是我国资深的双簧管教育家之一,此次论坛,他介绍了西安音乐学院双簧管发展现状。他指出:在西北五省的生源的质量与数量方面皆差强人意的情况下,培养新一代的双簧管教育工作者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赵保平老师请目前主要负责西音双簧管教学工作的青年双簧管教师郝海介绍了该院双簧管教学理念等相关情况。郝老师认为,每一位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同时他认为小课效果有限,在重奏与交响乐团的实践演出中,可以给学生更好的锻炼。同时郝老师认为专业要求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成为一个合格的乐队演奏员,第二步是成为合格的室内乐演奏员,最后一步才是成为合格的独奏家。这三步环环递进,他认为受各种因素影响,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独奏家,我们可以怀抱信念,但必须脚踏实地。因此,他十分强调基本功练习,争取让学生毕业时至少成为一个合格的乐队演奏员。
中央音乐学院的魏卫东教授指出,相比于国外双簧管发展的近百年历史,我们从改革开放以后双簧管才发展起来显得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我国在双簧管演奏的平均水平还是和国际顶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在全球化的今天,双簧管演奏职位供大于需,双簧管专业的毕业生在日后求职时将面临来自国内外双簧管求职者的双重压力。因此,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扩展领域、加强院级交流,大力培养年轻一代教师,同时保持与国外专家长期合作,努力形成二对一教学模式,为我国新一代双簧管专业院校学生提供有力的国际竞争力。
星海音乐学院龙雄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富有创意的教学理念和演奏理论,龙老师拥有一个双簧管大家族,对如何拓展双簧管的表演形式和范围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发言中还示范演奏了用哨子奏出的曲调,强调了嘴唇控制及哨子作用的关系和特性,让大家有了很多遐想和启发。
朱老师从古老的原始簧片乐器的发源讲起。首先告诉我们管身是否能与哨片分离,这是作为其是否是文明乐器的判断的重要标志。其次,古代的双簧乐器分为单管和双管(中世纪时还有多管),中西方皆有,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不同形制的乐器。到了中世纪,因受到教会的压制,器乐音乐在十世纪后才得以发展。由风笛演变的肖姆可谓是双簧管的前身。到了乐器"配对"时期,克鲁姆、库塔尔、尼克罗等乐器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双簧管的诞生。真正的双簧管产生,则是十七世纪中叶,法国人将小肖姆改进,命名为Hautbois,真正的双簧管才得以问世。在随后的三百年间,每次双簧管的乐器改革都与演奏需求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双簧管的发展历史,朱老师还对未来双簧管革新做出了一定的推测。他认为从指键结构到指键材料和管体材料都会有巨大的改变,簧片的耐久处理也是重要标志之一。朱老师的报告师生们反响热烈,认为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教学科研课程体系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也是本次论坛学术亮点之一。
首先上台演奏的是根据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序曲改编的双簧管六重奏,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双簧管专业教师程喆和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及附中的同学们演奏。这部歌剧是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根据达·蓬特的台本所撰写的四幕喜歌剧。经过巧妙改编后,成为一首双簧管六重奏作品。因其本身作为莫扎特的一部讽世之作,音乐中所表现的智慧与情趣,在四支双簧管的演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两支英国管则不遗余力的展示出了古典时期的作曲技法与展开逻辑。本为歌剧的乐曲,在富有"甜美女高音"之称的乐器——双簧管的诠释下,赋予其全新的活力!紧接的八重奏组合又演奏了美国当代作曲家伯恩斯坦的《豪勇七蛟龙》。这是一首由五支双簧管和三支英国管组成的乐曲。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电影主题曲,对于听众来说可谓耳熟能详。这首带有美国音乐精神的乐曲,看似简单的谱面,却从旋律、节奏、和声、音乐风格把握等方面都对演惯了传统音乐的演奏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前两首乐曲中,上音同学的完美演绎显示出了专业音乐院校学生应有的水平——他们对于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认知与理解、以及深厚扎实的基本功。
音乐会由于纽约爱乐乐团首席、上海音乐学院双簧管新型专业教学团队的专家之一王亮老师的出场引发了一阵躁动,人们翘首期盼一睹大师的风采,王亮老师以他超凡的技艺演奏了广大双簧管演奏者们都非常熟悉的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双簧管奏鸣曲二、三乐章。作为浪漫主义法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圣桑的这首双簧管协奏曲有着他独特的印记。二乐章旋律流畅、色彩丰富、通俗易懂,王亮老师清澈、明亮、纯净的音色凸显了其二乐章具有的田园似的风格趣味,给听众眼前勾勒出一幅乡间小路的风光美景。在同样保持田园风格的三乐章中,音乐上远离了二乐章中的平静与悠然自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欢快热烈的情绪。这就要求演奏者在保持二乐章甜美音质的同时,对音乐中出现的大量快速的音型有着很好的把握。王亮老师在三乐章的演奏非常坚定有力,音乐上一气呵成,充分展示了后浪漫主义作曲家追求自我的个性化特征。
本次兄弟院校成果展示音乐会生动而系统的呈现了近年来我国双簧管教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反映了我国双簧管演奏教育事业发展所具有的巨大空间和上升态势!
本次的点评由各专业院校的教授导师们抽签决定点评台上哪位学生,在音乐会结束后由学生找到相应专家接受点评,如此确保了上台演奏的同学们都可以受到专家的指导。
交流音乐会上J.S.巴赫的两首g小调双簧管奏鸣曲(BWV.1020与BWV1030)今天都有同学演奏。星海音乐学院附中初二年级的张帅同学演奏了BWV.1020的第一乐章,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初三年级的吕兆麒同学演奏了BWV.1020的二、三乐章,西安音乐学院附中高二年级的李铎同学演奏了BWV.1030的第一乐章。这两首首奏鸣曲属于巴洛克时期典型的独奏协奏曲,而乐曲本身也展示出巴赫卓绝的对位创作技巧,演好巴赫乐曲的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其音乐中特有的神性。他的对位创作技艺也要求演奏者对于拍子的律动要有很强的控制力与把握力。三位附中同学高质量的演奏折射出双簧管在我国青少年人群中很高的认知度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科学生的演奏分别是:上海音乐学院本科一年级刘铭同学的A.帕斯库里的《拿波里的回忆》、星海音乐学院本科二年级陈卓锋同学的贝利尼《降E大调协奏曲》、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三年级刘家宝同学包扎《田园幻想曲》、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三年级刘瀚琳同学庞切利《随想曲》以及西安音乐学院本科四年级林爽同学演奏的舒曼《柔板与快板》。他们的演奏基本功扎实,对音乐风格、乐曲处理,演奏技术上都有独到、可圈可点之处。武汉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们演奏了一首独奏和一组三重奏。独奏由王文卓同学演奏的舒曼《柔板与快板》,三重奏是周晶、胡琳两位同学演奏的两支双簧管和刘丛茂同学演奏英国管的贝多芬《C大调三重协奏曲》。南京艺术学院的两位研究生分别是杨迪同学和后国峰同学,他们演奏的曲目分别是杜迪耶的《双簧管奏鸣曲》二、三乐章以及阿诺德的《小奏鸣曲》。所有演奏同学上台的台风、精神面貌可佳,均显示出了良好的气质和礼貌,突出了音乐会成熟、学术的内涵。
本次交流音乐会的最后,由赵保平老师和王亮老师共同给所有参与本次活动的兄弟院校及各团体代表颁发了感谢状,同时也给两天音乐会中所有参与演出的同学颁发"展演纪念"证书,每一张纪念证书上面都有本次所有专家的亲笔签名,显示了我国双簧管领域内,专家、大师前辈们对于后辈们的鼓励、关心与支持。
音乐会结束后,进入自主交流环节,每位参与演出的同学找到指定的专家接受教导与点评,专家们肯定同学们的演出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演奏中存在的不足,使大家受益匪浅。
短短两天的时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王亮和姚桑琳两位大师还为各地学生上了多次大师课程,同学们获得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大师们耐心细致的授课和富有哲理的讲解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这次上海音乐学院双簧管学科建设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多方机构和个人的支持,体现出了各界对双簧管事业发展的关注和热情,也为国内双簧管专业的发展添上了浓重的一笔。祝愿我们的双簧管演奏艺术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